摘要:在天问一号成功的基础上,2025年我国启动了天问二号任务。与公众最初的猜测不同,天问二号并未延续火星探测,而是聚焦于小行星采样返回与彗星探测,任务周期长达1...
2020 年 7 月 23 日,中国首颗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,截至 2025 年,这项开创性任务已走过五周年。五年来,天问系列探测器持续向深空进发,不仅传回了珍贵的宇宙影像,更以稳步推进的成果,勾勒出中国深空探测的清晰路径。作为中国航天向宇宙深空探索的核心工程,“天问系列” 正不断延续着人类对太空的好奇,推动着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目标的实现。
天问一号:首次火星探测即创多项突破
天问一号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任务,创造了多项历史性成就。任务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,是中国首辆火星巡视器,其在火星表面的探测工作为人类认识火星提供了关键数据。不过,受火星极端环境影响 —— 强沙尘暴导致太阳翼被沙尘覆盖、无法发电,祝融号最终进入休眠状态。
针对 “能否通过后续任务清理祝融号太阳翼使其重启” 的设想,虽体现了探索精神,但实施难度极大:需精确核算火星车位置、高度及清理环境,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碰撞,造成更大损失;且从成本与效益看,其复杂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发射新探测器。因此,这一设想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,而天问一号的核心成就,早已为中国火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天问一号的科学与技术突破集中体现在三方面:
自主成像技术的突破:其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,打破了我国对其他国家火星影像的依赖。更关键的是,任务中应用的 “离轴三反光学系统”,曾被欧美长期列入 “禁止出口” 清单并实施严密技术封锁,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攻关突破壁垒,使其成为我国空间探索任务的 “标准配置”,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。
火星科学认知的深化:通过探测,天问一号揭示了火星地貌形成与水活动的密切关联,厘清了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及物性特征,证实了着陆区在距今 10 亿年(晚亚马逊纪时期)存在大量液态水活动,为理解火星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。
任务模式的开创性: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,天问一号一次性完成 “绕、落、巡” 三大目标,创造了国际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,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,堪称 “圆满成功” 的标杆。
天问二号:小行星采样与彗星探测,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
在天问一号成功的基础上,2025 年我国启动了天问二号任务。与公众最初的猜测不同,天问二号并未延续火星探测,而是聚焦于小行星采样返回与彗星探测,任务周期长达 10 年,是我国迄今为止周期最长的深空探测任务之一。
其任务分为两个核心阶段:
小行星采样返回(约 2 年):探测器将对近地小行星 2016HO3 进行伴飞、精准采样并返回地球,这是我国首次尝试小行星采样,对技术精度要求极高 —— 需实现远距离轨道锁定、近距离自主避障及样品封装等复杂操作。
主带彗星探测(约 7 年):完成小行星任务后,探测器将奔赴主带彗星 311P,开展系统性科学探测,研究彗星的物质成分与演化特征,为理解太阳系早期形成与生命起源提供线索。
截至目前,天问二号仍处于奔赴小行星的途中,已公布两组关键影像:2025 年 6 月(在轨超 8 天,距地球超 300 万千米)传回的太阳翼侧面自拍图,及 7 月初(在轨超 33 天,距地球超 1200 万千米)拍摄的地球与月球合影。针对 “影像中未显示星空” 的疑问,需说明的是,这是由拍摄模式(如曝光参数、观测目标聚焦需求)差异导致,与国际同类探测影像(如哈勃望远镜照片)的差异属正常现象,所有影像均为宇宙真实记录。
当前任务的 “低调”,源于探测器尚未抵达目标天体 —— 深空探测的成果爆发往往集中在抵达目标后的密集观测阶段。随着任务推进,更多科学数据与发现将逐步公布,值得期待。
天问系列:技术验证与长远布局,支撑深空探测可持续发展
天问二号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目标,更在于它是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关键技术验证平台。通过小行星采样的实践,我国将验证远距离精准导航、无人采样封装、深空轨道机动等核心技术,这些技术成熟后,将直接应用于天问三号的火星采样任务,为 2030 年后的火星样品返回奠定基础。
这种 “任务递进、技术迭代” 的模式,是中国航天的典型特征:正如嫦娥五号、六号的月球采样任务,为载人登月验证了月面起飞、太空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,天问系列也通过 “先小行星、后火星” 的分步探测,构建起可持续的深空探测技术体系。
从天问一号的火星 “绕落巡”,到天问二号的小行星与彗星探测,中国深空探测正以 “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” 的节奏,从 “跟跑” 向 “并跑” 乃至 “领跑” 迈进。这些任务不仅是科学探索的突破,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彰显 —— 每一项技术壁垒的打破,每一组科学数据的积累,都在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,也让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。未来,随着天问系列任务的深入,更多惊喜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