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星知识全解析:从自转公转到探寻生命

火星天文 星球知识 2025-08-22 20:00 61

摘要:2024年11月12日,火星即将迎来第38个新年。火星纪年始于地球时间1955年,如今我们站在当下,见证这一特殊时刻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...

火星纪年始于地球时间 1955 年,如今我们站在当下,见证这一特殊时刻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,火星既绕太阳公转,又 “侧身自转”,其自转周期为 24 小时 37 分 22.7 秒,自转轴倾角达 25.19 度,与地球极为相似,因此火星也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。


由于火星距太阳较远,其公转周期约为 687 个地球日,即 1 个火星年约相当于 1.88 个地球年。近日,祝融号火星车拍摄到火星沙丘景象,引发人们对火星的好奇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奥秘。火星知识全面解析.jpg

火星与地球:异同探究

火星,在古代中国被称为 “荧惑星”,是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之一。其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,体积不足地球的六分之一,质量是地球的十分之一。火星距太阳 22794 万千米,约为日地距离的 1.5 倍。


与地球相似,火星自转轴与轨道平面夹角为 24°,存在四季更替,自转周期为 24 小时 39 分 35 秒,与地球昼夜长短相近。然而,火星公转周期长达 687 个地球日,接近地球的两年。火星大气极为稀薄,主要由二氧化碳(95%)、氮(3%)组成,含微量氧和水蒸气。因大气稀薄干燥,火星表面平均温度约为零下五六十摄氏度,昼夜温差远超地球。

火星为何呈红色?

在众多影视作品中,火星常被描绘为橙红色,用肉眼通过望远镜也能清晰观察到这一特征,这加深了它与 “火” 的联系。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,我们得知火星表面呈红色是因为存在氧化铁。在古老的火星时期,活跃的地质活动将铁元素带到表面,铁元素与氧原子经长时间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氧化铁。随着火星逐渐冷却、地质活动沉寂,氧化铁便留在星球表面。


火星大气稀薄,尽管二氧化碳占比超 95%,但温室效应微弱。这种特殊大气成分导致日照和黑暗区域存在显著温差和气压差,进而形成风。火星表面极度干燥,长期受陨石冲击和风蚀,沙土变得细密。在狂风甚至全球性风暴作用下,红色沙尘被卷起并遍布全球,使火星看起来 “荧荧如火”。

火星上看太阳为何呈蓝色?

在地球上,我们看到的太阳是白色的,而在火星上,由于大气层的特殊性质,太阳呈现出蓝色调。火星大气层中 95% 的成分是二氧化碳,这种独特组成使其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谱。当太阳光经过火星大气层折射和散射后,呈现出偏向冷色调的蓝色。这一现象与沙尘暴天气类似,大气中永久存在的尘埃散射掉暖色调的红光,使火星呈现红色,而被尘埃吸收的蓝色光在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更为明显,此时吸收蓝色光的浮尘埃层格外醒目,导致太阳呈现蓝色外观。

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生命?

地球物理学家通过探测火星内部地震活动,发现该星球地下蕴藏大量液态水,甚至可能存在汪洋大海。根据 “洞察” 号探测器数据,科学家推断这些地下水足以覆盖整个火星表面,深度约在 1 至 2 公里。这一发现为探索火星生命提供了重要线索,也有助于深入研究火星地质历史,因为理解火星水循环对其气候、地表和内部结构演变至关重要。此前,河道、三角洲、湖泊沉积物以及水蚀岩石等迹象,均佐证了火星表面曾有水流活动的推测。


尽管在 30 多亿年前火星失去大气层后,湿润时期结束,但新研究表明大部分水并未逸散到太空,而是被地壳截留。在地球上,深邃矿井和海洋底部都有生命存在。虽然目前尚未在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,但至少已找到理论上能够维持生命的环境,相关研究已发表在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上。

纪录片:引领孩子探索火星奥秘

为纪念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一周年,国家航天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了大型科学纪录片《你好!火星》。该纪录片共五集,每集时长三十分钟,展现了人类探索火星面临的技术难题,全景回顾天问一号任务各环节及辉煌成就,彰显新时代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。

第一集:启程

夜空中,闪耀着独特红光的火星是地球的近邻。2020 年 10 月 14 日火星冲日,火星与地球距离缩短至不足 6300 万公里,为观测和探测提供了绝佳机遇。同年 7 月,飞向火星的发射窗口开启,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整装待发,踏上行星探测征程。

第二集:旅途

天问一号在飞向火星途中面临诸多挑战。2020 年 7 月 23 日 13 时 17 分,长征五号火箭将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,使其获得每秒超过 11.2 公里的飞行速度。随后,天问一号与火箭分离,独自踏上前往火星的旅程。这个重达 5 吨的探测器,成为人类历史上飞往火星的最重探测器。其前部进入舱像馒头,内藏着陆平台和火星车,后部是环绕器。在近 7 个月的漫长旅途中,天问一号将飞行近 5 亿公里。

第三集:环绕

经过 4.75 亿公里的飞行,天问一号迎来与火星的亲密接触。环绕器主发动机喷口朝前,点火制动刹车,经过一系列操作,成功成为人造火星卫星。

第四集:着陆

中国探测器在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完美着陆。着陆平台选择在平坦区域,随后火星车沿着坡道缓缓驶离着陆平台,在乌托邦平原上行驶了 0.522 米,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火星巡视的国家。

第五集:巡视

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行车并非易事,虽看似平坦开阔,但石块、小坑和沙丘等障碍物众多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不仅需要高超 “车技”,更需要性能卓越的火星车。设计团队凭借经验与创新,成功设计出适合火星环境的火星车。
相关推荐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